寧封子 二維碼
6657
來源:世界寧商網(wǎng)網(wǎng)址:http://www.nings.org/ 開篇語 習總書記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幾次重要講話。習總書記無論在國內(nèi)考察還是國外出訪,都多次強調(diào)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每一次演講中都飽含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要求文藝工作者“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國內(nèi)文史學界已普遍認為:古今姓氏“譜牒與正史、方志是構成中華歷史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中國學術界泰斗、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教授所說:“尋根,人的第三天性(食、色、尋根)。西方哲人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羅伊斯說:“全部哲學就在于了解我是誰?!毙帐蠈W是一種新興的人文科學,是每個國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識”。 姓氏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見到同姓之人,即刻就會產(chǎn)生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姓氏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聯(lián)系著同一姓氏的人們。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祖宗所賜,是一個人尊嚴的表現(xiàn),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對于一個家族來說,姓氏就是凝聚一個族人的最重要力量。 一、中華文明探源 我國姓氏起源于上古時代的母系社會,大量形成于西周。歷史上明確記載姓氏是從周代開始的。今天中國人的姓,多數(shù)都是來自于黃帝時代以后,但是黃帝時代以前,并非沒有姓。 中華遠古帝王--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nóng)氏 因當時文明只有口口相傳方式傳承,只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我國在上個世紀末啟動了“下五千年斷代工程”,并在2000年發(fā)表了夏商周三代的年表,確定大禹治水的時間是公元前2200年。夏朝,也就是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朝代,建立在4070年前,夏400年,商600年,西周、東周800年,歷經(jīng)1800年后就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來的歷史就清清楚楚了。就是說,中國的歷史大概就是5000年。 結論:夏商周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時期,有文字記載。 而上五千年是從中國的上古時代,就是傳說的盤古開天辟地開始,一下子就推得很遠,基本上沒有明確的概念。在這樣長達百余萬年的時光里,我們的先民就是這樣一代代的口口相傳著自己祖先的故事,最后留給后人的集體記憶,就是這樣兩個濃縮版的先祖的名字:有巢氏和燧人氏。 西方最早的歷史書是距今3600多年前“閃族”之猶太人的先知們,開始用“閃語”寫的《舊約全書》?!伴W族”是亞當和夏娃“洪水滅世”后乘坐“諾亞方舟”而唯一幸存的諾亞一家在西亞的后代。所以這個中斷的時間點,應該是在古埃及與古巴比倫文明消亡之后的距今4000年左右,即《圣經(jīng)》開頭所說的“上帝”之“洪水滅世”?;浇绦麚P的“上帝造人”說,在今天的西方一些國家中,特別是在自然科學十分發(fā)達的美、英等國,仍然將其作為國民的信仰。 然而,中華古文明之所以是完整而不曾中斷的,不僅是因為中國有《尚書》關于堯舜之世如何戰(zhàn)勝這一世紀性大洪水的“大禹治水”之最早文字記載,而且有比堯舜之世更為久遠的有巢氏、燧人氏、女媧氏、伏羲氏、炎帝、黃帝、太昊、少昊、顓頊、帝嚳等“三皇五帝”之口頭傳說。上古文明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但是不等于不存在。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又正式啟動?!爸腥A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后,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結論:現(xiàn)代科學研究技術還原了傳說及神話背后隱含的歷史真實。正是這些在尚無文字之前而用心口相傳的口頭傳說,將中華民族如何創(chuàng)生、如何繁衍、如何創(chuàng)造性生存的史前文明,全告訴了我們,使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失憶而有根的民族。有巢氏是直立人階段的“猿人”,燧人氏是智人階段的“古人”,而華胥女媧族已是屬于進入現(xiàn)代人階段的“新人”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八千年。 二、華夏民族第一姓--風 放眼世界的民族,幾乎都有人類起源的美麗動聽神話故事。在古埃及是奴姆神在陶器場內(nèi)造出了男子和女人;在希臘是普羅米修斯神用泥土造出了人;在基督教是上帝用泥土造了男人亞當,亞當又抽一根肋骨變?yōu)榕讼耐?。我們中國古代流傳的神話故?則是女媧氏用泥土造男人和女人,吹了一口氣使他們又有了生命,與“神”或“上帝”造人截然不同。這個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女媧氏是從哪里來的呢?老百姓知道者不是很多。 她的生母是距今約8050年前的華胥氏,生父是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姓,風。 最早的姓氏為代表草原部落的“允”姓和山林部落的“風姓”,其后的姓氏則因繁衍的需要,由此兩姓衍生出來。那些原來在文明的黑暗中掙扎的前行的部落,通過與這兩個部落或其后人的頻繁戰(zhàn)爭與聯(lián)姻,獲得了自己的姓氏,從而得以在文明的演化中占據(jù)最基本的位置。黃帝成為共主后,姓氏的繁衍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這也代表著更多部族打上了文明的烙印。 三、 中華始祖母華胥(xū)氏 華胥,是我國最古老的母系氏族中杰出的部落女首領,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生存,帶領部族民眾不斷的游徙,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媧及其后裔,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 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tài);發(fā)明了漁網(wǎng)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以繩結記事;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guī)律上認識大自然,后來被炎黃的后裔逐步發(fā)展成為《易經(jīng)》;“女媧作笙簧”,產(chǎn)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 華胥氏因此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 四、伏羲是中華各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伏羲上承“三皇”,下啟“五帝”,特定的歷史階段和時期,決定了伏羲氏是“三皇”之尾,“五帝”之首,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偉大的功績,被后世尊稱為“羲皇”。由于他始建國家、定婚姻制度、開姓氏之始、制音樂琴技、創(chuàng)烹飪庖廚、立八卦哲學、開文字之先等,開創(chuàng)和奠定了人類文明的人文思想和價值精神,從而成為世界人類文明的共同“人文始祖”。 太昊伏羲皇首創(chuàng)的龍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眾志成城的精神紐帶,成為民族傳統(tǒng)、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使人們擺脫洪荒蒙昧步入文明時代,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充滿了創(chuàng)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zhàn)國中晚期時代的帛書中有一篇《創(chuàng)世篇》,這是記載華胥的最早的文獻。這篇帛書在1942年被盜墓者賣到美國,現(xiàn)在收藏在賽克勒美術館。這的確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獻,距今至少有2300年以上。這篇帛書上的文字證明了伏羲、女媧源自華胥,伏羲、女媧結為夫婦,生四子,這四子被看作是超越時空的四天神,四神相戈,轉(zhuǎn)動天地,劃分四時、日月、朝夕,劃分九州,奠定三天、四極。這篇創(chuàng)世記如果與《圣經(jīng)》的創(chuàng)世記比較,更少神話的色彩,伏羲、女媧創(chuàng)造天文、歷法,女媧造人以及創(chuàng)立人倫秩序,他們是人祖,伏羲、女媧的時代就是天文創(chuàng)世紀時代,中國天文學的起始時代,也是中華文明的起始時代。 華胥氏是母系氏族時代全盛時的標志,而伏羲則是父系氏族時代的肇始者和奠基者。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编嶉浴锻ㄖ尽な献迓孕颉分幸灿涊d:“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被橐鲂螒B(tài)發(fā)展伴隨著華夏民族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進程。 《春秋世譜》:“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關于華胥、伏羲、女媧的文字記載,散見在《山海經(jīng)》《太平環(huán)宇記》《太平御覽》《淮南子》《列子》等古籍中。司馬遷《史記》(五帝本記)記載,華胥氏在成紀(今甘肅天水)生下伏羲,在山東的承注山生下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 華’或‘夏’是華夏族的簡稱,華夏則的形成是上古原始部落在中原地區(qū)長期相互交融的結果,由于‘華’‘夏’同是民族的簡稱,故中原之地又稱‘中華’‘華夏’,以后隨著華夏活動范圍地擴大,與各兄弟民族交往聯(lián)系日益密切,凡我國所有民族便稱為華夏民族,又稱中華民族”。 華胥之“華”,是中華民族之“華”的源頭。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的前身是炎黃部落聯(lián)盟,伏羲女媧是炎帝黃帝的直系祖先,而華胥則是伏羲女媧的母親。學界普遍認為,處于黃河流域上中游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而華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今藍田縣境內(nèi)就有華胥陵。因此,完全可以說,中華民族之“華”源于華胥之“華”。華胥就是華夏,華胥即華夏族以及華夏文明的母體。 五、遠古姓氏脈絡和中華姓氏定型 遠古姓氏年譜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軒轅)—少昊(又名玄囂,本名(己摯,黃帝長子)—蟜極—帝嚳—棄(后稷,姬棄)—不窋(kū)—鞠—公劉(劉)—慶節(jié)—皇仆—差弗—毀隃(隃)—公非(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類)—古公亶父(亶)—季歷(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周朝開國君主) 姓氏是一個部落最初的文明烙印,宣告其告別了最原始的狀態(tài),而為這個文明世界所接受?!栋偌倚铡分械谋姸嘈帐?,最遠只能追溯到黃帝時期。 從炎、黃二帝時期開始的父系氏族社會,社會組織以男性為中心,原來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為主導的氏族,氏族顯示著家族對土地和財產(chǎn)的所有,標志著貴賤和等級的差別。舜時的“賜姓命氏”,是大規(guī)模賜姓命氏的淵源。周朝貴族內(nèi)部的層層分封制,共建立71個諸侯國,還分封了不少有功的異姓貴族,至春秋時發(fā)展為140個國家,這些諸侯多以封國為氏,封國以下層層遞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為姓,以官職為姓,建立了一套完備的姓氏制度。中華姓氏在這一時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六、甯氏,寧封子是寧邑第一個姓甯的人 姓氏文化,中華歷史文化大廈的三大支柱之一,古老甯氏,同樣是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至8000年,甯氏文化之根又在何處? 寧封子,黃帝時期,寧邑(今修武)人。是中華陶瓷業(yè)的首創(chuàng)人物,被黃帝封為“陶正”,也有傳說寧封子世傳為黃帝陶正(帶有心人考證)。負責在全國推廣制陶技術,管理制陶業(yè)的生產(chǎn)與發(fā)展,他在一次燒制陶器時,因陶窯坍塌,便奮不顧身跳入陶窯挽救陶器,自己卻化成了五彩的火焰,升上天空,保證窯內(nèi)燒制出一窯很好的陶器,為了表彰寧封子的敬業(yè)精神,黃帝便封寧封子為陶神,并建廟祭祀。 因而其被推崇為我國制陶業(yè)的祖師爺。 封建時代的陶瓷作坊和窯場,都供有寧封子的畫象或牌位,以示對祖師爺?shù)木囱鲋椤O鄠鼽S帝曾拜他為師,向他學習制陶之術。寧封子發(fā)明的制陶之術,寫下了中國古代史嶄新的一頁,開創(chuàng)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寧封子死后,埋于寧北山中(今修武云臺山)。我國道教奉其為“龍驕真人”;又被玉帝封為“五岳丈人”, 是中華五岳之神的頂頭上司,還賜于寧封子“三庭”之印,掌管天上人間的“天庭、地庭、朝廷”之事,其位置在神仙序列中,十分顯赫?! ?/span> 在道光版《修武縣志·方外》中,此事說得相對清晰:“寧封子,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之,以教封子。封子續(xù)火自焚,隨煙上下。人視爐中,猶有骨,葬太行山中。” 寧封子繼承發(fā)展了女媧的制陶業(yè)。同時寧封子還是一位軍事家,道術高超,能生五色祥云,會馭龍飛升,因而黃帝又拜他為師,黃帝和蚩尤打仗時,被蚩尤的重重迷霧所困,寧封子以《龍蹺經(jīng)》傳授黃帝,使黃帝的部隊都學會了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于是黃帝便將寧封子尊為五岳真人,掌管天下五岳之事。 周武王伐紂,“天雨三日不休,欲洗吾兵也?!薄疤煜幢?,武王修武勒兵于寧地,武王伐紂讓歷史就此記住了武王與修武,淡忘了寧地與窯神寧封子。 皇帝生平中與寧封子的交集 前2877年(1歲),)弱而能言,不到70天就能發(fā)出簡單的語詞,到1歲時,就語言明晰。 前2862年(16歲),黃帝6年。得寧封子制陶,封為陶正,辯乎西方。 前2851年(27歲),黃帝17年。南遷至寧縣。當?shù)夭柯錃w順姬王,封寧封子為當?shù)劓?zhèn)守(子史稱寧封子。于青牛與炎帝神農(nóng)氏之牛部落遭遇,一役后西遷。 前2848年(30歲),黃帝20年。玉王得道后,西遷隆德以云紀官,以土德王,一方面派寧封子繼續(xù)西進,于靜寧、會寧、寧遠與發(fā)源于青海湟河、洮河流域夏部落結盟,一方面派人回書西陵氏白(鼠)部落,表達和親意愿。 前2846年(32歲),黃帝22年。封后土留守北方,帶寧封子,經(jīng)望子關到武都,順白龍江而下至白水江,經(jīng)白水、昭化到廣元,與北上迎親的西陵氏女嫘祖結為連理。 前2839年(39歲),黃帝29年。軒轅法定“尚禮義”。是年,寧封子于青城山著《龍履之經(jīng)》,黃帝專程前往拜讀,并筑壇于山,封寧先生為“五岳丈人”。問先生真一之道,寧封指引峨嵋山天真皇人,軒轅遂前往峨嵋請問“真一之經(jīng)”。嫘祖于若水生昌意。 被公認的史實,寧封子是黃帝時期人并比皇帝年齡稍長。寧封子因?qū)θ祟惖木薮筘暙I和奉獻精神,被尊為甯氏人文始祖。距今五千年。 甯氏年譜: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寧封子(黃帝軒轅)—商代(寧族人)—周文王姬昌—衛(wèi)康叔—衛(wèi)武公—季亹(得姓祖)—頃叔—文仲跪—穆仲靜—莊子速—武子俞—成子相—惠子殖—悼子喜。 七、寧邑,甯氏祖根地 甯氏人文始祖寧封子,黃帝時期,寧邑(今修武)人。 修武古有南修武、北修武。寧邑,在哪里。在南修武還是在北修武。 《史記·高祖本記》卷八載:“漢王跳,獨于騰公共東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出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引兵臨河南饗軍小修武,欲復戰(zhàn)?!睂π⌒尬涞淖⒔猓骸皶x灼曰:小修武在大修武城東?!鼻宓拦?0年《修武縣志》整理本載:“其曰城東則相去甚近,在今宣陽驛村東五里有小修武城,密邇(mì 'ěr)獲嘉?!?/span>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為南修武、北修武。南修武城置于今獲嘉縣宣陽驛村,北修武城置于今修武縣李固村西南。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又置西修武,即今修武城址。今修武縣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隸屬焦作市。東與輝縣、獲嘉縣相連。 根據(jù)史料分析,甯氏人文始祖寧封子,應工作生活在北修武,即今焦作市修武縣當陽峪村,“中國陶瓷業(yè)的鼻祖寧封子在焦作,當陽峪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陽峪是中國絞胎瓷之都,絞胎瓷還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span> 寧邑,民國24年《獲嘉縣志》載:“獲嘉縣其地在上古為寧邑,屬冀州”。《一統(tǒng)志》載:“今獲嘉縣治,即古修武,亦即寧也”。民國24年《獲嘉縣志》 “獲嘉縣沿革表”中有,(獲嘉)“上古,冀州寧邑”;“夏,冀州寧邑”;“商,冀州寧邑”;“西周,武王伐紂,勒兵于寧,改曰修武”?!对托沾邸份d:“寧氏,衛(wèi)康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寧?!?/span> 由此可見,寧邑確是甯氏祖根地。 黃帝時期,寧邑就是甯氏家族的活動中心。衛(wèi)武公(約公元前852年—公元前758年),衛(wèi)武公將小兒子季亹封在(今河南省獲嘉縣,一說今河南省修武縣)。季亹的孫子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稱甯氏?!板福l(wèi)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頃叔生跪,跪生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季亹被分封至寧邑具有標志性意義,故后人公認季亹為得姓始祖。距今約2800年。 因中華文明探源,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八千年。 甯氏家族的文化史由甯氏的人文始祖寧封子,向前推進至5000年。 附:寧封子的故事 話演變而來又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 在洪荒上古時代,修武就有人類在這里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因為這里背山臨水,風景秀美,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先民們?nèi)∈碂o憂,生活安定,就把這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稱之為寧。 在寧地的部落中,有一位叫寧封的人。他生而有智,力大神勇,很快就成為部落的首領,大家都尊稱他為寧封子。當時,人們雖已懂得用火燒熟食物吃,但還沒有盛物的器具,只能把獵獲的食物用明火烤熟后雙手撕抓;口渴了,就到河邊爬下掬水而飲。這對老年人和小孩子來說特別不方便,并且很容易受到鱷魚等猛獸的傷害。寧封子為此十分苦惱。 一天,寧封子在河里捉了幾條魚,帶回來架在篝火上燒烤。這時,有位族人走來向他稟報一件緊急事務,需要他去馬上處理。這時魚還沒有烤熟,他就隨手挖了些泥巴,把魚包得嚴嚴實實,埋在篝火中,才跟著那位族人離開。因為事情很麻煩,他就把烤魚這件事忘掉了。幾天后,他忽然想起那向條魚,把篝火刨開一看,那幾塊泥巴早被燒成了土紅色。寧封子把它們撥拉出來,涼透后拿起來覺得輕了許多,用手指輕敲,當當作響。小心打開頭部,里面的魚已化成粉灰。寧封子端詳著這個魚形的干泥巴,若有所思。忽然,他扭頭奔向河邊,把那塊“泥巴”舀水一試,不滲不漏。他欣喜若狂,立即召集全部落的人,把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告訴了大家,并把這種可以盛物的燒制泥器命名為陶器。他又從部落中挑選了十幾心靈手巧的小伙子,跟他一起開始燒制各種形狀的陶器。很快,寧地部落就使用上了陶瓶、陶罐、陶盆、陶碗等,人們吃飯喝水再也不用手了,多余的食物也能更好地存放了。 其他地方的人知道寧地部落會生產(chǎn)陶器,就紛紛帶著皮毛、肉干、谷物來這里換取陶器。不久,部落聯(lián)盟首領黃帝知道了這件事,就派人把寧封子請來,正式任命他為陶正,掌管天下制陶之事。經(jīng)過多次對比試驗,寧封子發(fā)現(xiàn)寧地的粘土燒制的陶器最為堅硬美觀。同時,他潛心鉆研摸索,又發(fā)明了燒窯制陶法。燒窯制陶使陶器可以成批量地生產(chǎn),滿足了華夏各部落對陶器的使用需求。 一次,寧封子在帶領窯工們在燒窯時,任憑怎么添薪加柴,窯內(nèi)就是達不到應有的溫度。眼看整窯的陶器就要毀壞,寧封子心急如焚。他想起動物尸體可以助燃,但眼下一時找不到動物。于是,他撥開眾人,縱身躍入窯內(nèi)。窯工們被他的舉動驚呆了,待他們醒轉(zhuǎn)過來時,只聽窯內(nèi)轟然一聲世巨響,并有紅黃綠藍紫五色火焰從中噴薄而出。在騰騰的烈焰中,還有個人影在跳躍舞動?;鹣ê螅藗冓s緊開窯尋找寧封子的遺骨,但只有幾十顆晶瑩剔透的五色珠子。窯工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一窯陶器上面都有一個舞動的人形。消息傳到黃帝那里后,他十分悲痛,并派主管禮儀教化的大臣倉頡到寧地主持寧封子的葬禮,把寧封子肉身所化的幾十顆珠子收集起來,安葬在寧北山——也就是今天的云臺山中。 關于寧封子的死,流傳著兩個版本:一種認為,當他上窯添柴時,窯頂已經(jīng)燒空,一受重力馬上就塌了下來,于是寧封子就不經(jīng)意間葬身火海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寧封子爬上窯頂一看,發(fā)覺窯中的陶品還處于半成品狀態(tài),而這時柴草又不夠了,如果任其自然,一窯陶品很有可能全數(shù)報廢。在情急之中,他就奮不顧身地縱身一跳,投人了火海,以自己身體的熱量來熔鑄這一窯陶品。 不論哪種說法,寧封子都是個令世人尊敬的殉陶者。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殉陶者,人們將他葬于寧北山中,時時加以供奉祭祀。 作者:寧仁禮(世界寧商大會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