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承德滿族寧氏祖源考證的七點疏誤舉正 二維碼
532
寧艷林先生: 編者按: 為了進一步考證家族淵源,聯(lián)系上了滿族學者孫相適先生,孫老師今年76歲,是滿族人,祖上隸屬漢軍鑲白旗,母親姓愛新覺羅氏,是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zhèn)人。 孫老師,現(xiàn)為市滿族聯(lián)誼會常務理事、撫順清前史研究會副秘書長、撫順姓氏民俗研究會研究員,著作有《走進滿族姓氏》等著作。 老先生從專業(yè)的角度對承德滿族寧氏目前考證的家族老姓等資料給予了斧正,以下是孫老師的信。非常常感恩老先生能給予詳細、耐心的指導。素未謀面,便也覺得親切,蓋是不解的民族情愫使然。有了老師們的指導,更有信心和決心把這份宗族譜書做好,堅持寫下去。
看了您發(fā)來的微信,又在網(wǎng)上拜讀了您的幾篇文章,深為您孜孜不倦探究家族歷史的精神所感動,亦感謝您對我的信任。因而我愿意與您交流,以求把學問做得更精準、更完美。下面談談我的粗淺看法,僅供您參考,錯訛之處還請指正。 您將始遷祖“寧安”指向噶哈善哈思琥哥哥的六世孫“寧安”,我順著您的思路來談。 一、從時間上分析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12,《嘉木湖地方伊爾根覺羅氏,噶哈善哈思琥》條有:“噶哈善哈思琥,鑲白旗人……兄納木占巴顏……六世孫……寧泰、寧安……俱現(xiàn)任筆帖式,由鑲黃旗包衣改隸?!?/p> 在這里提示幾點: 1、請注意:書名前邊沒有“欽定”二字。 2、“國初來歸”的“國初”是從努爾哈赤1583年起兵開始,不是從1616年建國開始。至于止于何時,我尚不清楚。 3、該書的“幾世孫”是這樣計算的:本人、子、孫、二世孫、三世孫、四世孫、五世孫、六世孫…… 這樣就是,第1代穆通阿—2納木占—3□—4□—5□—6□—7□-8□—9寧泰、寧安。 納木占的弟弟噶哈善哈思琥被害于1584年,此時他已結(jié)婚(努爾哈赤妹妹)并生子。《清史稿》卷225,《額亦都傳》記:“歲壬戌,額亦都生……穆通阿子哈思琥長額亦都二歲。”額亦都生于1562年,噶哈善哈思琥生于1560年,比努爾哈赤小1歲。1584年時,噶哈善哈思琥25歲。他的哥哥納木占假如比他大2歲,是1558年生。假如哥哥比弟弟大20歲,是1540年生。這樣,我們可以進行推算。 我們先按每代20年計算,納木占與寧安之間有7代人,相隔140年,納木占生的1558年加上140年,是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我們暫且將寧安的出生定為1698年。 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于乾隆九年(1744年)。這部滿洲姓氏大全的資料來源必是各氏族的譜牒,開始編纂時應當有一次全面的大普查,各氏族將本氏族的譜牒上報,然后編委會匯總編纂,也會有少數(shù)陸續(xù)上報的。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寧安現(xiàn)任筆帖式”。該《通譜》對官員的任職分“原任”、“現(xiàn)任”。原任指曾經(jīng)的,現(xiàn)任指現(xiàn)在正在擔任?!皩幇铂F(xiàn)任筆帖式”說明他在1735年時擔任著筆帖式職務。 在這里注意:不能將修竣的1744年作為寧安現(xiàn)任的時間。 假如寧安生于1698年,到1735年是38歲。這個年齡做官是合理的。 我們再按每代25年計算。7代人175年,納木占生的1558年加上175年,是1733年,雍正十一年。那么,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時,寧安才3歲,與史籍不符。 然而,我們假設哥倆相差不是2歲,而是20歲,這也行啊。那么,納木占生于1540年,加上175年,1715年,寧安就出生于1715年,到雍正十三年,他21歲,這個年齡做官可以。 承德寧氏始遷祖寧安為第1代,您為第13代。中間12代,按每代20年計算,240年。您出生于1986年,1986-240=1726。如果按每代25年計算,300年,1986-300=1686。1726、1686與1715差不多。也合理。 歸納一下,史籍明確記載噶哈善哈思琥生于1560年?,F(xiàn)在假設他的哥哥納木占比他大20歲,那么是1540年生(明嘉靖十九年)。納木占與六世孫寧安之間相隔7代人,按每代25年計算,是175年,1540+175=1715,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22歲,正是做官的年齡。 根據(jù)這些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說兩個“寧安”是一個人,在時間上是成立的。 二、要區(qū)分開“覺羅氏”、“覺羅” “覺羅氏”是個較原始的姓氏,后來分化為愛新覺羅氏、伊爾根覺羅氏、舒舒覺羅氏、西林覺羅氏、通顏覺羅氏、阿顏覺羅氏、呼倫覺羅氏、阿哈覺羅氏、察喇覺羅氏等9個姓氏(注意:沒有嘉木湖覺羅氏)。努爾哈赤原姓覺羅氏,后來當了汗,將本支姓氏定為愛新覺羅氏。史書常有“努爾哈赤賜姓覺羅”,就是賜姓覺羅氏,因為前邊有個“姓”字。 “覺羅”是清皇族愛新覺羅氏內(nèi)部的群體。清朝規(guī)定:凡皇族,為區(qū)分遠近,分為宗室、覺羅。塔克世本支為宗室,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之支為覺羅。在清代史書上,皇族人名之前,往往加上“宗室”、“覺羅”字樣。 如:在《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71,乾隆六十年二月癸酉日,記:“吏部帶領(lǐng)京察保送一等之內(nèi)閣侍讀明達等二百六十二員引見”,“俱準其一等加一級”。引見名單中有:覺羅麟喜、覺羅恒慶、宗室伊沖阿、宗室佛爾通阿、覺羅普寧、宗室松秀、宗室永齡額、覺羅吉泰、覺羅興魁、覺羅宗肇、覺羅寧泰、覺羅海通阿、覺羅福壽保、覺羅承恩、覺羅和泰。 “伊爾根覺羅氏”不能簡化為“覺羅氏”或者“覺羅”,那樣就發(fā)生歧義了。因而,將兩位“寧安”寫成“覺羅·寧安”不行,兩位都不行。寫成“覺羅氏寧安”也不行。
三、注意重名 滿族重名現(xiàn)象很嚴重。比如:噶哈善哈思琥的哥哥叫“納木占”,與他同時代、居住地很近也有一個“納木占”,就是殺害噶哈善哈思琥的兇手納木占,他哥哥叫薩木占也是兇手。他們姓章佳氏。 在上文提到的《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471,乾隆六十年二月癸酉日所記引見名單中有:寧安、寧泰。這二位是不是嘉木湖伊爾根覺羅氏的寧泰、寧安呢? 嘉木湖的寧泰、寧安在雍正十三年時擔任筆帖式,按最小年齡18歲算,到乾隆六十年已經(jīng)79歲,早已退休,哪能還提高職稱呢?所以,這兩對寧泰、寧安僅僅是重名而已,不能重合。 四、關(guān)于嘉木湖的地址 考證嘉木湖地址的依據(jù)主要有二: 1、《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5記,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統(tǒng)兵攻克撫順城,七月又取清河城堡,九月,努爾哈赤派兵到嘉木湖地搶收莊稼。原文是:“九月丙戌朔,上因渾河、界凡河合流之嘉木湖地,秋禾成,令納鄰、音德,率四百人往收獲之?!本?記:嘉木湖寨為蘇克素滸河部(蘇子河部)。 渾河、界凡河合流處地點明確。界凡河在界凡山南,即蘇子河。界凡山即今鐵背山,無疑。鐵背山細長而陡峻,北坡山根渾河由東向西流,南坡山根蘇子河也由東向西流,兩河在鐵背山西部消失處匯合,然后繼續(xù)西流仍稱渾河。在匯合處原有村莊叫河夾信。 根據(jù)此條記載,可將嘉木湖寨定位河夾信。 2、《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zhàn)跡輿圖》將嘉穆瑚寨標注在古埒城、安圖瓜爾佳城之間。古埒城在上夾河鎮(zhèn)勝利村,安圖瓜爾佳城在上夾河村,因而有人將嘉木湖寨定位在兩村之間的腰站村。但是,腰站村不符合兩河合流的條件。《戰(zhàn)跡輿圖》的定位不是精確的,是大致位置。 所以,我傾向于將嘉木湖寨址定位在河夾信一帶。這個地點(包括腰站村)從沒歸沈陽管轄過。所以可以肯定,嘉木湖寨址與沈陽無涉。 五、關(guān)于沈陽楊樹底和家族遷移 嘉木湖寨寨主穆通阿、噶哈善哈思琥父子與努爾哈赤關(guān)系很好,噶哈善哈思琥與努爾哈赤一同起兵。起兵后,努爾哈赤將妹妹嫁給他。這時候,噶哈善哈思琥家庭應當離開了嘉木湖寨。后來,噶哈善哈思琥帶領(lǐng)嘉木湖寨許多人投靠努爾哈赤(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這當中當然包括他的四十多歲的哥哥納木占。納木占等人是否離開嘉木湖,不知道,但這并不重要。 天命四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大捷,六月,遷都界凡城。努爾哈赤規(guī)定:所有官兵都不許擅自回赫圖阿拉,設關(guān)卡盤查。努爾哈赤本人再也沒有回過赫圖阿拉。這個時候,納木占的族人應當都離開了嘉木湖寨。 后來,后金國都由界凡城遷至薩爾滸城,由薩爾滸城遷至遼陽城,由遼陽城遷至沈陽城。由山區(qū)走向城市,由簡陋走向繁華。納木占家族也應隨之一路西遷。 家族老人講:“祖居沈陽大騾子溝楊樹底”。這個地點應當是西遷后的定居地。我查看沈陽市地圖,在蘇家屯區(qū)永樂鄉(xiāng)有“楊樹村”,其北5里有“水蘿卜村”,楊樹村是否為楊樹底,水蘿卜村是否為大騾子溝?只是猜想,此處與沈陽故宮直線距離70里。楊樹底不可能是嘉木湖寨。 1644年秋,八旗大軍和滿族人員大舉入關(guān)。貴家族此時的情況有兩種可能: 1、離開楊樹底,從龍入關(guān)。入關(guān)后,住在某地。后來,寧安由于什么原因被安排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大林溝,然后又向周圍擴散。 2、在別人入關(guān)時,先祖奉命留守,到了康熙初年,由于什么原因,寧安遷到隆化。 大林溝在隆化縣,假如在別的縣也有一個大林溝,那是重名,不用去考慮它。 貴家族遷移的具體情況,您最了解。我只是推想。 六、“包衣”的聯(lián)想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12的那句“六世孫……寧泰、寧安……俱現(xiàn)任筆帖式,由鑲黃旗包衣改隸”很重要。 家族始遷祖:寧安、寧榮。 二世祖:懷秀、懷岐。 三世祖:鳳來、鳳羲、鳳智、鳳子。 我們來觀察列位的名字,都是漢文,且每代都范字,這是漢族的名字,不是女真族的名字。假如沒有別的事情,那么我們據(jù)此可以斷定貴家族是漢族,或者漢軍旗。 但是,“由鑲黃旗包衣改隸”啟發(fā)我們重新思考。 寧安祖上的身份是“包衣”,即奴仆。他青年時當上筆帖式,做了官,從而擺脫了包衣身份。應當說,生活在清朝初年的寧安、寧榮的前輩是包衣。 王府的包衣、貴族家的包衣,其來源有的是漢族,有的是滿族。一般情況漢族包衣多,滿族包衣少,滿族包衣與漢族包衣生活在一起,逐漸地漢化,說漢語,寫漢字,起漢語名。這些包衣與其他滿族人員相比,是漢化早的。我在采訪滿族姓氏時,遇到過這種情況。 家族到了寧安、寧榮的時候,已經(jīng)漢化了,起了漢語名字。假如不是包衣,這么早就漢化,那是極其少見的。 七、其他 新賓滿族自治縣有村莊叫大洛、小洛。原名叫大伙洛、小伙洛,叫常了,將“伙”音叫丟了,成了大洛、小洛?;锫?,滿語,山溝。注意:不是村落。 大洛在新賓縣,大騾子溝在沈陽。新賓大洛不會是你們的祖居地。 總的來說,我贊同貴家族滿洲老姓是伊爾根覺羅氏,先祖寧安為努爾哈赤妹夫噶哈善哈思琥哥哥納木占的六世孫。貴家族的祖先曾為大清國的創(chuàng)立做出杰出貢獻,名垂青史。 錯訛之處,請教正回復。 此頌 大安! 孫相適 謹呈 2016.9.2于撫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