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佬”字的來歷,窺廣府民系“甯氏”的一段發(fā)展史 二維碼
1002
佬是粵語的一個常用字,亦見于客家話及普通話?!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成年的男子(含輕視意)”。 “佬”除了單用,還常常跟修飾成分組合成為復(fù)合詞語,表示各種各樣的人(通常指男人)。例如:各種職業(yè)的人:耕田佬(農(nóng)民)、生意佬(商販)、泥水佬(泥瓦匠)、打鐵佬(鐵匠)、劏豬佬( 屠夫)、補(bǔ)鞋佬(補(bǔ)鞋匠)、拉車?yán)校ㄜ嚪颍⑻мI佬(轎夫)、江湖佬(跑江湖的人)、講古佬(說書人)、搬戲佬(戲子)等; 各個地方的人:廣東佬(廣東人)、廣西佬(廣西人)、番禺佬(番禺人)、順德佬 順德人) 、鄉(xiāng)下佬( 鄉(xiāng)下人)、蜑家佬(蜑家人)、外江佬(外地人)、北佬(北方人)、鬼佬(洋人)等; 各種身份的人:大佬(老兄)、細(xì)佬(老弟)、細(xì)佬哥(小孩)、外佬(岳父)、契家佬(情夫)、寡佬(光棍)、犯佬(犯人)等; 各種容貌的人:高佬(高個子)、矮佬(矮個子)、肥佬(胖子)、瘦佬(瘦子)、盲佬(瞎子)、聾佬(聾子)、啞佬(啞巴)、跛腳佬(瘸子)、光頭佬(禿子)、胡須佬( 大胡子) 、花面佬( 麻子)等; 各種品性的人:闊佬(闊氣的人)、慳佬( 節(jié)儉的人)、懶佬( 懶人)、惡佬(惡棍)、爛佬(無賴)、戇佬(瘋子)、傻佬(傻子)、口水佬(高談闊論的人)、大炮佬(吹牛皮的人)、白霍佬(輕浮的人)、咸濕佬(好色的人)、麻甩佬(缺德的人)、賊佬(盜賊)、衰佬(討厭鬼)、死佬(混蛋)等。 追溯“佬”字的來歷,可以窺見廣府民系的一段發(fā)展史。 屈大均《廣東新語·土言》中說: “廣州謂平人曰佬,亦曰獠, 賤稱也。” 又說:“嶺北人曰外江獠。”可見“ 佬” 字過去寫為“ 獠”。“獠”字有兩讀:一是“力照切” , 音“ 療” , 本義“獵” , 派生“ 面貌兇惡” 之義,如“青面獠牙”;另一種為“魯皓切”,音“老”,本是古代西江水系一個土著族群語言中復(fù)數(shù)第一人稱的音譯字,史籍轉(zhuǎn)用作這個族群的名稱,與“佬”通用的是后一種讀法?!段簳?/span>·獠傳》載:“獠者,蓋南蠻之別種。種類甚多,散居山谷。”晉代郭義恭《廣志》載:“獠在牂牁、興古、郁林、交趾、蒼梧。”其中“牂牁”包括現(xiàn)在貴州省大部、云南省東部及廣西西部的右江上游; “ 興古” 在今云南省文山大部, 羅平、彌勒南部及貴州興義;“郁林”即今天廣西桂林、南寧地區(qū);“交趾”在今廣西南部及越南北部; “ 蒼梧” 即今天廣西賀州、梧州及廣東肇慶、云浮一帶,都是“獠”居住之地。他們分別稱為“南平獠”、“西原獠” 、“ 烏武獠” 、“ 獦獠”、“守宮獠”等,又因?yàn)榕c“俚”“夷”雜處而常統(tǒng)稱為“俚獠”或“夷獠”。由于此字“從犬”,使人看起來不舒服,今天多寫為“僚”。 漢朝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后,中原漢人陸續(xù)進(jìn)入西江流域,以交趾刺史部所在地廣信(今廣東封開與廣西梧州)為中心傳播漢文化。西晉永嘉年間起,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從而引發(fā)持續(xù)三個多世紀(jì)的移民潮,不少南遷漢人融入僚人部落之中,通過傳播儒家禮義之道教化團(tuán)結(jié)當(dāng)?shù)亓湃?,逐步樹立威望?/span> 被推舉為首領(lǐng)。南朝實(shí)行“羈縻制度”,大量敕封土著首領(lǐng)為地方官,他們當(dāng)中一部分便獲得敕封,成為集僚人首領(lǐng)與地方官于一身的名門豪族。如原居住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甯氏家族,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舉家南遷,先落腳于南平僚聚居地區(qū),“世為南平渠帥”。梁朝,族人甯逵被敕封為南定州(今廣西桂平)刺史;陳朝改任安州(今廣西欽州)刺史。甯逵死后,其子甯猛力繼任安州刺史,對居住在這一帶的烏武僚“修其教不易其俗”,取得他們的擁戴,成為烏武酋帥。原居住于潁川郡鄢陵(今河南鄢陵)的陳法念,于南朝梁時舉家遷至瀧州(今廣東羅定),“以孝義教化溪峒,所至鎮(zhèn)俗戢奸,盜賊屏息”,因而被推舉為當(dāng)?shù)亓湃耸最I(lǐng),并被敕封為新州(今廣東新興)剌史這個時期遷入西江流域的潁川陳氏族人,還有蒼梧(今廣西梧州)陳坦,康州(今廣東德慶)陳頵,高要陳文徹、陳文戒兄弟等,他們都成為當(dāng)?shù)亓湃耸最I(lǐng)和地方官,與陳法念家族互相支持,形成雄踞一方的勢力。當(dāng)?shù)亓湃吮緛?/span>“略無氏族之別”,這時紛紛接受漢人的姓氏文化,分別依附甯氏家族姓甯或依附陳氏家族姓陳,甯、陳家族成為融合漢僚的大家族, 名副其實(shí)的“ 漢僚一家”,而他們統(tǒng)領(lǐng)下的僚也不再是純粹的土著族群了。僚人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便接受了從廣信傳入的粵語,他們語言中包括“獠”在內(nèi)的一系列常用詞也就被帶入粵語。 隋至唐初,朝廷對南方土著民族繼續(xù)實(shí)行安撫政策,正如《太平寰宇記·嶺南道》所載:“爰自前代及于唐朝,多委舊德重臣撫寧其地,文通經(jīng)史,武便弓弩,婚嫁禮儀,頗同中夏。”武則天時,甯氏族人甯悌原考中進(jìn)士,參加宮廷賢良策試時,以成績優(yōu)異排名第九。一個烏武僚的子弟竟有如此出眾的才學(xué),令朝廷內(nèi)外為之驚異。他先后被任命為校書郎、諫議大夫,兼修國史。陳氏族人陳集原官至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wèi)將軍,授上柱國潁川郡開國公,他以孝義著稱于世,其事跡收入新舊唐書《孝友傳》。中國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六祖惠能,也是漢族移民的后代,“嚴(yán)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當(dāng)他前往湖北黃梅謁見五祖時,五祖稱他為“獦獠”,惠能也沒有否認(rèn),可見“獠”(音老)確實(shí)是當(dāng)時嶺南漢僚百姓的統(tǒng)稱,并非貶詞。及至開元十六年(728年),由于朝廷改變民族政策,時任瀧州刺史的僚人首領(lǐng)陳行范率眾峒酋反唐,攻占周邊四十余城。朝廷派遣宦官楊思勖領(lǐng)永、道、連三州兵馬及淮南道十萬弓弩手前往剿伐。楊思勖逐個溪峒搜擄,坑殺陳行范及其黨六萬多人,所得俘虜,或生剝其面,或削去頭皮。幸免于難者紛紛逃亡他鄉(xiāng),這個曾經(jīng)雄踞西江流域的土著族群基本上銷聲匿跡。此后,“獠”在北方漢語中變成對南方人的蔑稱(通常稱作“獠子”)。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昔日生活于西江水系的僚人,一部分已經(jīng)與漢族移民融合成為廣府民系,一部分則演變成為壯、侗、水、布依、仡佬、仫佬等多個民族。“獠”(音老)作為這個土著族群的名稱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作為北方漢語中對南方人的蔑稱亦已不再使用;而作為這個土著族群語中復(fù)數(shù)第一人稱的“獠”(音老)則被吸收入粵語,并演變?yōu)閺V府民系中平民百姓的泛稱(多指成年男子),后推而廣之,外地人也稱為“外江獠”。為了跟上述兩種用法區(qū)別開來,所以改為“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