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介創(chuàng)意產品熱銷產品購物車代理招募甯園商城歡迎頁甯園商城商品分類熱點會議活動財經生活甯氏圖庫人才庫絲路茶館寧鋼專欄老趙說巢湖老趙說甯武甯武文化園甯家陶業(yè)尋甯記簡介尋甯記寧向東的管理學課程當代中國藝術網甯鐘的課程甯商人物志佳和國際2023兩會精華學術研究史海鉤沉尋根問祖譜系大觀好家風甯氏大通譜《中華甯氏大通譜》資料采集古跡探訪傳統(tǒng)文化祠堂譜牒甯商之家大會動態(tài)參展企業(yè)第一屆世界甯商大會第二屆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大會報名第三屆世界甯商大會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名家精彩文萃商學院大數據活動預告《天下甯商》甯商行甯商公益甯商動態(tài)天下甯商甯商新鮮看美甯商城v品牌大街中華甯氏歷史文化生態(tài)園評家事 觀點評家事 意見評家事 建議家譜咨詢尋根問祖活動咨詢商務咨詢家事曝光給理事長留言給秘書長寫信甯氏創(chuàng)業(yè)者寧商合伙私信甯氏合伙項目甯氏合伙項目討論寧商合伙公益捐款公示他山之石公益互訪互學精品項目信息港直播第四屆甯商大會2019甯商大拜年甯商大拜年寧楊鎖寧中偉VIP形象企業(yè)大街點擊入駐品牌大街最新入駐對話新賓客聚焦大街家譜祠堂甯氏文史尋根名人播遷甯商圈信息發(fā)布項目推廣生態(tài)園直播爆料社交旅游教育深度好文姓氏故事好家風祖?zhèn)?/a>詩詞楹聯資料下載政界商界科學教育文化藝術軍界人物名人館甯商企業(yè)名錄甯氏溯源甯氏世系文獻文物番衍遷徙郡望與堂號宗彥賢達甯氏大通譜要聞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內蒙古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美國越南泰國加拿大非洲馬來西亞甯氏動態(tài)歷代名人尋根問祖尋根源流字輩宗譜名片庫文史宗祠功德留言提交我要給宗親拜年

建寧甯氏族譜(一)

 二維碼 6869
來源:世界甯商網網址:http://nings.org


  安吉譜選篇

1、安吉族譜舊序(1)

天文之有誌,地輿之有紀,國之有史,家之有譜,四者並存於兩大,而譜之所繫爲,尤重焉。夫譜始自歐、蘇二大名家,所以記本源而埀苗裔,親支派而廣宗祧者也。故本源清而親裔則不混,塟所註而蒸嘗不失,妣氏書而婚媾不茍,以至庚賦載而昭穆明,行實記而德行新,何莫而非譜之關係哉!    

夫家而無譜,猶夜行失燭,越水無橋甚矣。譜之不可不修,但修之亦不易言也。先世棗棃之遺,淪於兵燹之厄,而其存者,又皆蠹餘殘闕難稽。每以廢墜爲憂,不勝浩歎。歲甲寅有修葺之舉,以世境擾攘而止厥;後稍泰,復殷是念,而秉而遠,啇于冀北,惟一則訪黃明府于山左署中。

至于泰來漢程,均以功名念切。帖括時親,即予不肖;頻年征逐,又弗遑閑迨。癸酉春旋,方集同志數人,起圖提敘,至甲戌八月,繡梓方竣,當其草創(chuàng)之始也。僉集裒貲傑士,實繁有人,然求其任勞任怨者,則又無幾。嗚呼!譜之修豈易言哉!且夫人煙繁盛賢愚一,豈無孝子順孫、義夫節(jié)婦,足以光夫譜籍者,獨才情有得有不得焉?故一品一行亦隨人所立,試爲遡之。

如我太四公,來自山左,尹於建昌。厥後支分不一,演派難釐。居于良湖者有之,甯坊松谷者有之,徙於坡頭黃家源者又有之,大抵皆出自太四公也。自是人文蔚起,科甲蟬聯。如我廿三公(念三),作尉于綏(建寧),爰卜茲土,奕葉逓承,僅傳清白,意者山水秀特,所見不止。於是,必有鐘乎,崛起之英振乎。未發(fā)之緒,以亢吾宗而光吾族者出焉。豈苐畊傳讀,紹弓裘接武,巳手是,又顓有望於後人焉,而予媿未遑也!

峕 皇清康熙甲戌歲菊月上浣 裔孫本鎭薰沐譔書 皇清乾隆壬午歲初夏 三房裔孫重鐫                          

(甯安智點注 甯蔚華校

2、安吉族譜舊序(2)

家之有譜,所以昭先德明世系,親本支,示久遠也。尊祖敬宗之義,于是乎在善乎!眉山蘇氏之言曰觀于譜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后世宗派不立,歲月浸遠,斯情誼亦因以漸疏不知宗族之間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一人之身而涂人之勢必取途人。而兄弟之,而伯叔之,而祖宗之高門巍閥遷就強合,若郭崇韜稱汾陽王后是已有識者,未嘗不竊笑之。嗚呼!其亦不講于先王綴姓合食之意也矣!

吾宗自始祖太四公山左以來,由建昌路徙居良湖坡頭松谷甯坊,至廿三公卜居安吉而始之,迄今數百余年。子姓散居江閩之界者類無不以安吉甯家源為大宗,世次歷歷,譜牒井井可接也今之父兄子弟復取舊譜而增修之支分派晰,大約以廿三公之昭穆為斷,而外此者不得與焉。嗚呼此足以征信也矣。

抑吾聞之,國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yè);士食舊德之姓氏,農服先疇之畝畆。撫斯譜也,孝悌之心有不油然而生者乎?陶詩不云乎,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嘆,念茲厥初, 凡我宗人,尚其念之哉。      

皇清康熙乙亥歲戊初夏月谷旦裔孫本達薰沐撰書 乾隆二十七壬午歲季春月下澣三房裔孫重鐫                                          

(甯銘生錄文 甯蔚華點注)                                      

 3、始祖念三傳后

   譜注,廿三公世居江,宋高宗南渡,以軍功授建寧尉,因擇于北鄉(xiāng)安吉居焉,今甯源是也。其先無尺片瓦,惟荒榛箭竹,野莽喬柯,公始辟居之。十年前,上垗池中巨木本猶存;康熙元年夏,洪水壞熊家坪地數丈,中連根、木巨幾株,今猶在焉,是為明驗。

   噫!公胡為擇居于此也?夫綏邑去盱止二百里許,非若南北殷遙,河山修阻也;又非兵戈縱橫,道途多畏也。安吉窮山僻壤,仝里居人皆后至者,山水雖佳,隱于荒,無世族婣褳之依,洽比仁里之卜,蔚然荊榛之中,相攸寧處夫豈若柳柳州,有取于西山諸勝可資游豫乎?夫豈若幽公,徙歧為避凌虐乎?抑或視此如武陵為避世地乎?等之于天臺為仙隱區(qū)乎?不然,胡為擇居于此?

今夫鳥之翱翔云漢也,蓋欲擇夫蒼翠深郁,遠伐天篬繳之虐,去狐鼠蛇蟲之厲,貽謀深遠而后蕃息。今夫鳳則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而后為圣人之瑞。吾祖之披荊剪蔓,挹泉流而親虎豹,居木而游鹿豕,其或卜有今日之翼翼繩繩耶?抑未卜而慢居之耶?其未卜之則逆旅無戒,關河匪遙,山水不樂,隱避無心,芳莫擇,乃輕擲桑梓,先人墳墓、兄弟懿親,忍于不顧。

古人重去其鄉(xiāng),詎如是乎!然則其居之也,必視為高開之梧、丹山之竹,則宜有躬膺。至道位寵名世,德反億兆,功垂竹帛,以顯著吾宗大過今日者,胡以蕃衍耕讀而世其家也哉!或曰有德者其后遂昌,祖故有德人也。食報遲者,必厚天之眷,茲有德往往如是,況今之林林總總,既蕃且碩,莫非公厚德所?

然德以人傳,乃當日子孫不能傳,使祖德闇然,徒懸意想。昔諱昌黎公傳許遠,以張許兩家子弟不能通二賢之志,嘆其材智之下。嗚呼!我祖之德垂蔭既遠,故必為之載揚,庶不譏昌黎云爾。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歲孟夏月 二十三世孫本鴻謹 吉旦重鐫      

   (甯銘生斷句 甯蔚華    

   4、念三傳后譯文  

據老譜載,始祖念三公,世居贛東江南城,1132年由贛入閩,宋高宗南渡后,以軍功授建寧尉。卜居建寧縣北鄉(xiāng)安吉堡,在一片箭竹荒地創(chuàng)建甯家源。十年前(1752),老甯家上垗池(祭壇)巨木猶存??滴踉?1662)夏,曾遭洪災殃及熊家坪,池塘睡蓮根和幾株巨木至今還在,這些都是明證。令人感概的是,當時的始遷祖念三公,為何要擇居安吉之地呢?  

綏邑與盱江(建寧與南城),兩地相距二百余里,既不南北遙遠,山河阻隔,亦非兵戈縱橫,道途險惡。而安吉堡地處窮山僻壤,荒無人煙,既無同里鄰居,也不會有親朋往來。后世人不禁要問,怎么就看上這塊荒涼之地了呢?  

然而,某些事物也許可以推理預卜。人世間的仁人鄉(xiāng)里,總是融洽相攸寧處,蔚然于荊榛之中。豈若柳柳州(柳宗元),取于西山諸勝可資游豫乎?豈若晉幽公,徙歧為避凌虐乎?抑或視如武陵桃花源,為避世之地乎?抑或視其如天臺,以為仙隱之區(qū)乎?不然,為什么要選擇安居于此地呢?  

君有所不知也,事實證明,此地今昔對比。不但景色蒼翠深郁,飛鳥翱翔云霄,既可遠離砍伐之害,亦無狐鼠蛇蟲之擾。祖公在此謀求繁衍生息,從而由甯家源變?yōu)殄冈创?,真可謂“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而后為圣人之瑞也。”  

由此可見,吾祖之披荊斬棘,汲泉流而親虎豹,居木石而游鹿豕,或許自有他預卜之愿景。更有可能未卜先居,逆旅無戒,關河匪遙,山水不樂,隱避無心,芳鄰莫擇。根本無需瞻前顧后,便毅然離別祖根故土,不顧兄弟親情,選擇遠離桑梓,徙居異鄉(xiāng)而創(chuàng)業(yè)。  

古人本視離鄉(xiāng)為大事,對遷徙卜居尤為考究,偏愛高開之梧,丹山之竹。認為在此落地生根,必將躬膺(承蒙)恩澤,乃至位寵名世,功垂竹帛(史書),以顯著吾宗大過今日者!   

至于為何僅以“蕃衍耕讀”為世家呢?就世道而言,有德者往往其后遂昌,即使得報遲者,也必有得天獨厚之眷顧。何況而今林林總總,既蕃且碩,當是祖公厚德之所致也。  然而,德以人傳,若子孫不能傳,則使祖德黯然,徒懸臆想。憶昔昌黎傳許遠(典出韓愈《許遠傳》),以張、許兩家子弟不能通二賢之志,嘆其才智低下。嗚呼!吾祖之德垂蔭既遠,故必為之載揚。但愿昌黎之嘆,不至成為吾族之貽譏,為人恥笑。

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歲孟夏月  二十三世孫本鴻謹鐫 吉旦重鐫     (甯蔚華/譯文)

編按“昌黎傳許遠”,典出韓愈《許遠傳》。韓愈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因堅守睢陽而殉節(jié),李翰為張巡作傳,韓愈為許遠立傳。作者引用此典,是為說明理解祖宗的良苦用心,而不像張、許二公之子弟,為外人所恥笑。                                  

  5、安吉重修譜序

   國不可無史,邑不可無志,家不可無譜。所謂“序”者,包括祖宗功德,子孫支派,仁人孝子,忠臣節(jié)婦,以及文人學士之嘉言懿行,皆悉數記載之。家譜留給后人按圖索驥,世代可考,凡孝子之心,無不油然而生感激之情。

我常思忖,有些立譜者,最初不作溯源尋根,而是主觀牽強攀附。每見前代聲名顯赫,可光耀后世者,動輙自稱功勛世家,豈不荒謬誤導嗎?

我族源自姬周,奮跡春秋衛(wèi)國,九世為卿。衛(wèi)武公幼子季亹,食采于甯邑(今河南獲嘉縣境),子孫因以為氏。經歷漢唐宋元明清,代有聞人,有誰敢妄為附會,借祖祭祀呢?

五代后梁時(907—923),先祖太四公來自山東,治守江西建昌府(今南城縣)。后世念三(諱萬鎰),授綏安尉(建寧武尉),遂由贛入閩,卜居建寧安吉堡(今里心鎮(zhèn))。后有少龍生子應發(fā)、回郎,自此析分長幼二支。

本族于康熙甲戌(1694年)始家乘,合族公修。前人立規(guī)嚴謹,昭穆有序,一貫稟尊古訓。茲于乾隆辛巳(1761年),集同老成紳士合議重修。但因族繁人眾,各有遷居異省者,難于合議,只好由長幼二房分修。

我族始祖念三公,以忠厚開基,修德行仁,詩書相傳,已歷十余代。其間賢哲代興,或敦孝友,或秉節(jié)義,或科舉高第,先后相望,代不乏人。若無族譜記載,歷世愈遠,后人怎知世德之盛?

嗟乎!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編按:這段古典套話說,沒有前輩的傳承,再好的東西也得不到彰顯;沒有后學的努力,再盛大的事情也不能傳播。)雖祖宗之功德尚存,而后世又如何呢?常感慨世間官宦之家,曾經旌敕褒封,尊榮顯貴,但大多未傳幾代,即顯家族敗落,此事屢見不鮮。

由此可見,后世有賢嗣,需前代單寒,祖宗有榮名。否則,即使前代顯赫,而子孫不肖,自身不修,也徒自附引。試想,只會攀引先某為吾之曾高祖,先某為吾之伯叔祖,以此妄自矜張,欣然齒頰不知愧靦。而自身不能奮志青云,垂名青史成大器,徒聯當代名人以為宗派,豈不可悲嗎?

縱觀歷史,有崛起于田間而登大位者,有出自貧寒而執(zhí)國政者;樵牧之夫生俊哲,商賈之輩有賢豪。吾族自古忠臣義士,理學名儒,世代簪纓,且多出于民間。究其根源,皆因先代尊師重道,培植深厚,故而書香道脈,尚能綿綿奕奕。

為子孫者,不思克昌厥大,光昭前烈,敦仁孝之思,起纘緒之志;奏奇勛,樹偉跡,功垂竹帛,聲揚后世,為祖宗光,能稱得上孝子賢孫嗎?雖欲求如譜牒所傳,但已不大可能彰昭于國史了。

編按:“克昌厥大”出自《詩·周頌·雝》:“文王之德安及皇天……又能昌大其子孫”。

國史所傳猶家乘,史之書爵書位猶如譜,史之歌功頌德猶如譜。但族譜之紀事,與國史并不相同。我認為,詳其設譜之意,明其修譜之心,內因倒置不能景仰前徽。然尊親之典,歷代各供祭祀,此其權宜之用,亦可聊以告成。

我遵照修譜首士(主纂)之意撰序,敢直言并操筆墨書之。今后若有興仁孝之念者,愿如先年老譜之定規(guī),以立法之盡善。上不妄邀不可考之宗,下不冒攀非本枝之裔,昭穆宗派正庶,與國之紀邑之志并垂不朽。是以為序。

清乾隆廿七年壬午(1762)陽月(農歷五月)谷旦 三十三世孫中誠熏沐敬譔    

  (甯蔚華點注)


文章分類: 甯氏世系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我的資料
我的收藏
購物車
0
留言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