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介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熱銷產(chǎn)品購物車代理招募甯園商城歡迎頁甯園商城商品分類熱點會議活動財經(jīng)生活甯氏圖庫人才庫絲路茶館寧鋼專欄老趙說巢湖老趙說甯武甯武文化園甯家陶業(yè)尋甯記簡介尋甯記寧向東的管理學課程當代中國藝術網(wǎng)甯鐘的課程甯商人物志佳和國際2023兩會精華學術研究史海鉤沉尋根問祖譜系大觀好家風甯氏大通譜《中華甯氏大通譜》資料采集古跡探訪傳統(tǒng)文化祠堂譜牒甯商之家大會動態(tài)參展企業(yè)第一屆世界甯商大會第二屆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大會報名第三屆世界甯商大會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名家精彩文萃商學院大數(shù)據(jù)活動預告《天下甯商》甯商行甯商公益甯商動態(tài)天下甯商甯商新鮮看美甯商城v品牌大街中華甯氏歷史文化生態(tài)園評家事 觀點評家事 意見評家事 建議家譜咨詢尋根問祖活動咨詢商務咨詢家事曝光給理事長留言給秘書長寫信甯氏創(chuàng)業(yè)者寧商合伙私信甯氏合伙項目甯氏合伙項目討論寧商合伙公益捐款公示他山之石公益互訪互學精品項目信息港直播第四屆甯商大會2019甯商大拜年甯商大拜年寧楊鎖寧中偉VIP形象企業(yè)大街點擊入駐品牌大街最新入駐對話新賓客聚焦大街家譜祠堂甯氏文史尋根名人播遷甯商圈信息發(fā)布項目推廣生態(tài)園直播爆料社交旅游教育深度好文姓氏故事好家風祖?zhèn)?/a>詩詞楹聯(lián)資料下載政界商界科學教育文化藝術軍界人物名人館甯商企業(yè)名錄甯氏溯源甯氏世系文獻文物番衍遷徙郡望與堂號宗彥賢達甯氏大通譜要聞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美國越南泰國加拿大非洲馬來西亞甯氏動態(tài)歷代名人尋根問祖尋根源流字輩宗譜名片庫文史宗祠功德留言提交我要給宗親拜年

公告一:關于“寧”和“甯”的使用說明

 二維碼 365


各位宗親企業(yè)家: 談及“寧”和“甯”,首先感謝中華甯氏宗親會,為我族人姓氏端本正源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世界甯氏企業(yè)聯(lián)合會贊同中華甯氏宗親會的倡議。但因歷史原因,也為了傳播順暢,本刊所刊出文章諸多沿用原文表述。特此說明并附《姓氏“甯”字辨析》一文,供宗親參考!                                    

世界甯氏企業(yè)聯(lián)合會                                    

《天下甯商》雜志社


姓氏“甯”字辨析  甯氏,為古老顯姓之一,擁有二千八百多年歷史。但自50年代實施“簡化字”以來,“甯”一直被誤為“寧”,且延續(xù)至今,積重難返。今特此發(fā)文辯證,以求正本清源,恢復甯姓之本義。


一、甯氏的起源:  

據(jù)史載,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衛(wèi)武公(姬和),將其子季亹分封于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一帶),其后代以甯為氏,來源于姬姓。  甯氏是衛(wèi)國三大宗族之一,從甯跪、甯速、甯俞、甯相、甯殖至甯喜,蟬聯(lián)大夫職位,有“九世卿族”之說。并一度把持朝政,衛(wèi)獻公曾表示“政由甯氏,祭則寡人?!焙髞礤赶脖粴?,甯氏在衛(wèi)國之勢盡失。但另有一位重要歷史人物甯戚,與管仲共同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其后代在齊魯漸成望族,堂號“齊郡堂”。


明·周臣《甯戚飯牛圖》

 

 二、甯字的寫法: 

 “甯”作為姓氏,有 “  ”、“寗”兩種寫法。《篇海類編?宮室類》:“甯,俗相承作寗”;《字匯》:“寗,俗甯字”。  、寗、甯三字,在后代一直通用。  廣西文物《隋正議大夫甯贙碑》,將“甯”寫作  ,說明隋唐時期 、甯二字的通用寫法。明代《春秋左傳注疏》卷十七,則將“甯”寫作“寗”;清代《百家姓考略》,已寫作“甯”。


隋正議大夫甯贙碑,寫作


明代刊印《春秋左傳疏注》,寫作寗


清代刊印《百家姓考略》,寫作甯

  

1936年,世界書局據(jù)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傳》,在述甯速事時,寫作“甯”,而述甯喜事時,又作“  ”。可見從清代至民國,  、甯二字是通用的。


  

清·武英殿本《春秋三傳》

  

三、關于“寧”字:  

在古漢語中,“寧”字與姓氏無關?!皩帯北咀xzhù,其意有二:一為貯藏;二是“門屏之間謂之寧”(《爾雅?釋宮》)。  1956年公布1986年重發(fā)的《漢字簡化方案》注明:“作門屏之間解的寧(古字罕用)讀zhù(柱)。為避免此寧字與寧的簡化字混淆,原讀zhù的寧作  。”現(xiàn)行電腦GB2312簡體中文字符集存有“甯”字,《漢語大字典》中,提到“寧”是“寧”的簡化字。  由此可見,作為姓氏的“甯”,并未簡化成“寧”,而“寧”只是‘寧’的簡體。


四、關于“寧”姓:  

與“甯”姓相混同的“寧”姓,是由滿族寧佳氏(寧爾佳氏)、寧古塔氏改姓而來。寧姓為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溪關千戶凝馬哈,以寧為姓。”這一姓氏的名人,現(xiàn)有南開大學教授寧宗一。  另一說法:“秦寧公之后以寧為姓”,即“寧氏源于嬴姓”。南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新加坡《南華早報》曾登《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后裔》文章:“寧氏盡管有兩個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逼鋵崳@兩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襄公曾孫是“秦憲公”。1978年1月,在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鐘和秦公鎛各一套,從拓文字形看,名顯是“憲公”,而決非“寜公”(見《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沒有“秦寧公”之說,“寧氏源于秦寧公”應予廢止。


秦公鐘局部,上面銘文為石鼓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賞宅受國。刺刺邵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

  

五、區(qū)分甯寧二字:  

若單從字源上看,甯寧二字確實是相通的?!稘h語大字典》:“甯,同“寧”;《說文?用部》:“甯,所愿也”;清段玉裁注:“此與‘寧’意義皆同,許意‘寧’為愿詞,‘甯’為所愿,略區(qū)別耳”;《說文》:“寧,愿詞也。從丂,寍聲”。 說明東漢之前,寧與甯都含“愿”之意。不過甯是“所愿”,有如名詞“愿望”,而“寧”是“愿詞”,為虛詞之一,相當於動詞“愿意”。後來,“甯”用于姓氏,正確發(fā)音nìng,即甯邑之甯。而寧靜、寧愿等詞,就只使用“寧”字。  甯與寧,除因讀音和字義相近而混淆外,還有另一因素,即清道光皇帝名旻寧。民間為避諱,都將“寧”寫成“甯”,長久相傳,就被誤為同一個字了。


襄樊古隆中牌坊,建于清朝光緒十五年,避道光帝諱,將寧寫作甯  


甯氏因封地甯邑而得姓,本不該寫作“寧”與滿族寧姓混同。但因甯、寧混同古已有之,如《史記》記述甯成,又作寧成,這是誤用。西漢時的司馬遷,不知甯氏得姓于甯邑,只知甯寧二字可以相通,以至誤延到民國。建國以后,公布簡化字方案,字典書籍又將“甯”簡化為“寧”。  


六、辭書異化甯姓:  

“甯姓”被誤寫成“寧姓”的過程,始于1956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發(fā)布,該“一異表”將“甯”作為異體字并入“寧”;《漢字簡化方案》的實施,傳承字“寧”又成為“寧”的簡化字。自此,寧寧甯三字合一,并成為“寧”,從而甯、寧兩姓,就被一個傳承字“寧”所替代。這種混亂情況延續(xù)至今,《新華字典》、《辭?!范嘉词杖搿板浮弊诸^,而認同“甯、寧”簡化為“寧”。


1979年版《新華字典》上的錯誤觀點  


《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問世,對“寧nìng”字有所提示:“‘甯’是‘寧’的異體字?!薄兑划惐怼芬布幼ⅲ骸巴V故褂玫漠愺w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報刊圖書中可以保留原字。”因此可以說,“甯”作為姓仍作“甯”,與“寧(níng)”是不同的姓氏。但該詞典并未收錄“甯”字頭,實際上仍是模棱兩可,沿襲混亂亂。  


近些年來,國家主管部門意識到辭書的錯誤,第5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不但對“寧níng”增加姓氏義項,而且將“甯”列為正式字頭,把讀去聲的“寧”姓移至“甯”下。教育部語文研究所網(wǎng)站也發(fā)文指出:“寧(寗)《一異表》字形有誤,應作甯。寧甯為不同的姓,甯只讀nìng。”  


七、呼吁恢復甯姓:  

中國大陸自50年代開始,從《一異表》到《新華字典》等辭書的應用,造成甯姓人的戶口本、身份證等諸多證件,絕大部份改寫為“寧”(據(jù)來自四川的甯文君反映,四川資中部份宗親的身份證上仍保留“甯”字)。且大眾普遍認為“甯”是“寧”的繁體字,而在轉(zhuǎn)換為繁體時,又錯誤地自動轉(zhuǎn)為“寧”。長期以來,“甯”字反被遺忘,乃至大眾已不識此字。加之,這個古老的甯姓與滿族改姓的寧氏,又都混同為一個“寧”姓,更加是非難辯,其混亂局面積重難返。 

 

甯氏與張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個本源,源自姬姓,得氏于甯邑,故有“天下無二甯”之說。如果繼續(xù)沿用“寧”的錯誤寫法,不僅與滿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會“數(shù)典忘祖”,不識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于簡化字造成的姓氏誤寫,不僅就此甯氏一姓,還有“蕭”姓錯為“肖”,“鍾”姓錯為“鐘”等等。為此,建議國家出臺一份文件,說明“肖”能復為“蕭”,“鐘”能復為“鍾”,“寧”能復為“甯”(滿族除外)。并提供權威“對照表”,下達有關證件業(yè)務部門,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動有效轉(zhuǎn)換,使之切實可行。  隨著新《百家姓》的出爐,政務機關若能為姓氏加注,將謬誤正本清源,貫徹實施這一復姓舉措,那將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功德,為政之一大善舉也。                                            


(甯志強 甯蔚華 )


會員登錄
登錄
我的資料
我的收藏
購物車
0
留言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