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推介創(chuàng)意產(chǎn)品熱銷產(chǎn)品購物車代理招募甯園商城歡迎頁甯園商城商品分類熱點會議活動財經(jīng)生活甯氏圖庫人才庫絲路茶館寧鋼專欄老趙說巢湖老趙說甯武甯武文化園甯家陶業(yè)尋甯記簡介尋甯記寧向東的管理學(xué)課程當(dāng)代中國藝術(shù)網(wǎng)甯鐘的課程甯商人物志佳和國際2023兩會精華學(xué)術(shù)研究史海鉤沉尋根問祖譜系大觀好家風(fēng)甯氏大通譜《中華甯氏大通譜》資料采集古跡探訪傳統(tǒng)文化祠堂譜牒甯商之家大會動態(tài)參展企業(yè)第一屆世界甯商大會第二屆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大會報名第三屆世界甯商大會世界甯商大會甯商名家精彩文萃商學(xué)院大數(shù)據(jù)活動預(yù)告《天下甯商》甯商行甯商公益甯商動態(tài)天下甯商甯商新鮮看美甯商城v品牌大街中華甯氏歷史文化生態(tài)園評家事 觀點評家事 意見評家事 建議家譜咨詢尋根問祖活動咨詢商務(wù)咨詢家事曝光給理事長留言給秘書長寫信甯氏創(chuàng)業(yè)者寧商合伙私信甯氏合伙項目甯氏合伙項目討論寧商合伙公益捐款公示他山之石公益互訪互學(xué)精品項目信息港直播第四屆甯商大會2019甯商大拜年甯商大拜年寧楊鎖寧中偉VIP形象企業(yè)大街點擊入駐品牌大街最新入駐對話新賓客聚焦大街家譜祠堂甯氏文史尋根名人播遷甯商圈信息發(fā)布項目推廣生態(tài)園直播爆料社交旅游教育深度好文姓氏故事好家風(fēng)祖?zhèn)?/a>詩詞楹聯(lián)資料下載政界商界科學(xué)教育文化藝術(shù)軍界人物名人館甯商企業(yè)名錄甯氏溯源甯氏世系文獻文物番衍遷徙郡望與堂號宗彥賢達甯氏大通譜要聞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河北省山西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東省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臺灣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美國越南泰國加拿大非洲馬來西亞甯氏動態(tài)歷代名人尋根問祖尋根源流字輩宗譜名片庫文史宗祠功德留言提交我要給宗親拜年

嶺南甯氏宗譜

 二維碼 6687
來源:世界甯商網(wǎng)網(wǎng)址:http://nings.org

           

   前言:嶺南甯氏居于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qū),共約25萬人口,占甯氏總?cè)藬?shù)的四分之一,是本族最大的宗支,已有1500年歷史。自從70年前,先賢甯可風(fēng)撰《嶺南甯氏家乘初稿》,留下手抄孤本,此后只有各分支續(xù)修家譜。直至近20,由廣西玉林甯氏兩屆理事會,經(jīng)歷三上兩下曲折過程,才修成首部《嶺南甯氏宗譜》。



歷史長河經(jīng)年久遠,世事湮沒,族史鉤沉索隱難免疏漏且因嶺南甯氏支系龐雜,質(zhì)疑和爭議較多,至今難以達成共識。此宗譜志書也只是一個大體框架,一個粗略縮影,旨在拋磚引玉,求同存異,以俟后來。就以往情況來看,新修族譜多遭詬病,本宗譜也難免多非議,可望再修宗譜者,當(dāng)可甄別遴選,取舍用之。

   1、先祖來自中原

中華甯氏起源春秋,東周衛(wèi)國世卿,齊國桓公霸佐,迄今2800年。源于周族姬姓,根出河南獲嘉,祥發(fā)山東齊都,興盛百越嶺南。其歷史地望,北有山東臨淄,南有廣西欽州,秦漢時望出齊魯,隋唐時威振粵桂。

嶺南甯氏遠始秦漢魏晉,軍旅謫民蹤跡不詳;五胡亂華南渡,散落閩越;南朝初期隨劉宋南下,寓居吳越或進入嶺南;相值蕭梁委任剌史,立足嶺南,盛于隋唐。嶺南古稱百越,為朝廷謫異流放之地,高溫雨林,瘴癘肆虐,土著強悍,屢生叛亂。甯氏戍邊守土,對土著采取和睦政策,通過傳播中原文化,傳授生產(chǎn)技術(shù),有效地改善當(dāng)?shù)芈浜鬆顩r。從而由隔閡之異而逐漸融洽,乃至世代相承為俚酋渠帥。

嶺南始祖甯逵,冀州臨淄人,世本中原華胄,齊卿甯戚后裔,約生于公元510年,南朝梁、陳連任刺史。他和子孫立足安州(今欽州),開發(fā)北部灣,經(jīng)歷漫長艱苦歲月,披荊斬棘開疆辟地,竭盡全力為政一方,繼而擁兵自守,五世七刺史,百年而不替。  2、開發(fā)原始嶺南

甯逵之子猛力,世襲父職安州刺史,為開發(fā)原始山區(qū),他不畏艱險深入土著溪峒,動員峒民下山編戶入籍。同時派出胞弟甯宣配合,東起大廉峒,西至西原蠻,分頭拓展轄區(qū),陳后主授甯宣為合浦郡太守。第三代長真、甯贙兄弟,英勇善戰(zhàn),屢建奇功,聲播百蠻;與此同時,宣之子純刺姜州。第四代甯璩,承襲父職刺史、都督,純之侄道明刺越州。第五代道務(wù),牧愛州、郁林,刺新州、封州;原悌,唐永昌進士,諫議大夫兼修國史,入祀鄉(xiāng)賢。

甯氏家族不斷開拓,創(chuàng)立12個新縣,最大轄區(qū)包括欽州、廉州及雷州半島。在梁陳隋唐四朝近二百年間(540—731),不僅因地制宜發(fā)展陶瓷、鑄造、煮鹽和養(yǎng)珠業(yè),更有建樹的是,開創(chuàng)造船業(yè),開放對外貿(mào)易,開發(fā)北部灣,建立本土水師,捍衛(wèi)南海邊疆。以蟬聯(lián)五世刺史相沿嶺表,世其家而德化蠻夷,對當(dāng)?shù)卣?、?jīng)濟、軍事、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作為歷史功臣的世族,地方史志屢有記載,并有出土碑刻收藏于廣東省博物館,遺存久隆古墓群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甯氏走向衰落

嶺南甯氏家族,挈齊魯文化移植南越,世代相承各有創(chuàng)舉,可謂家聲閥閱,作為開發(fā)北部灣的歷史功臣,實至名歸。然而,隨著唐王朝強化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唐太宗實施貞觀之治,完善科舉改革世襲,進而瓦解邊遠氏族割據(jù)勢力,甯氏顯宦家族逐漸走向衰微陵替,這就是政治社會的發(fā)展歷史如果說當(dāng)時的興盛,是源于歷史機遇和自身實力,那么后來的衰落,也是出于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再加內(nèi)部負面影響的結(jié)果。歷史不僅傳頌煌煌赫赫,同時也記錄是是非非,這就是科學(xué)唯物史觀。

4、嶺南支系劃分

   嶺南甯氏曾因歷史變故而分遷,一二百年后又有回遷,且因外來支系混居,形成龐雜現(xiàn)狀,但大多以甯逵始祖為核心。甯逵后,分為欽州猛力和合浦甯宣兩大支系。欽州名門望族是甯氏主流,后因族人承基犯上,被唐中宗滅門,族人紛紛外逃避難,就近搬遷靈山等周邊縣市,后有原悌裔孫宦游山東、西蜀。而合浦甯宣支系相對安定,有分支北宋遷靈山、南宋末遷玉林,均屬正常遷徙。

基于以上情況分析,可歸納為“隋唐三大支系”:敬儒(1221年生)支系,屬甯宣后裔,從合浦遷玉林。甯庸(約1240年生)支系,疑為原悌后裔,從北燕重返嶺南,落腳合浦,祥發(fā)橫賓。龍躍(約1310年生)支系,祖籍欽州,貫籍福建,重返嶺南,落戶化州。至于維朝支系,既疑是承宗支系后裔,又有殘碑遺跡表明族屬甯庸系;朝勛支系則本屬福建念三系,念三為原悌后裔,歸屬甯逵始祖。

若從廣義地說,有“兩廣五大支系”:以甯逵嫡系為主的靈山支系,玉林敬儒支系,橫縣甯庸支系,化吳龍躍支系,合浦維朝支系。外加南丹天寶支系、海南開正支系,以及廣東臺山、樂昌、普寧、清遠、英德、廣寧等散支。還有從廣東信宜朝勛支系遠徙海外的馬來西亞分支,從桂南近遷毗鄰的越南分支。


   嶺南甯氏·支系一覽表


支系名稱
入籍年代
原籍地名
現(xiàn)聚居地
最初落業(yè)地及其說明
甯逵支系
南朝梁/540
冀州臨淄
靈山縣
南定州(興業(yè)縣),先祖甯戚
敬儒支系
南宋末/1252
廣東合浦
玉林市
郁林州·州背村,甯逵裔脈
甯庸支系
至元/1279
北京順天府
橫 縣
廣東合浦、賓陽,逵裔返遷
龍躍支系
元至正/1355
嶺南/福建
吳川市
廣東高州(化州),逵裔返遷
履中支系
元至正/1362
北京/浙江
北流市
北流都隴、西壤,外來宦游人
帝福支系
至正/1367
陜西郃陽縣
臺山市
岡州(廣東新會),外來官員
天寶支系
明洪武/1380
江西南昌府
南丹縣
廣西南丹那地土州,外來官員
綿遠支系 
明正統(tǒng)/1442
江西新建縣
陸川縣
陸川沙坡(榕江堡),外來戶
維朝支系 
明正德/1513
嶺南/福建
合浦縣
廣東合浦小江,逵裔返遷
仕偉支系
明萬歷/1610
北京/浙江
玉林市
郁林州·茂林,北流履中分支
朝勛支系
明天啟/1621
嶺南/福建
信宜市
廣東高州、信宜,逵裔返遷
開正支系
清康熙/1670
福建/廣東
三亞市
海南三亞崖城;甯俞武子裔脈
注:從一覽表看出,后來支系大多遷自元明時期,包括返遷者、外來官員、宦游人,以及海南的甯俞裔脈。返遷者,指官派或避難而遠徙外省,百年后重返故里。






   前五世系匯總  

   關(guān)于甯逵、甯巨、甯逹,經(jīng)綜合分析,權(quán)取逵、逹為二人,以甯逵為主線貫穿始終,甯逹傍支因無墓志,斷代至甯愷無后續(xù)。但知南朝梁武帝,523年分廣州置定州,首任剌史蕭勃,二任甯逵;同年分交州置愛州,首任剌史阮漢,二任甯逹。 

甯庸支系族譜,甯逵為始祖第76代,敬儒支系推算為甯逵第34代,雖無準(zhǔn)確依據(jù),但總體世系吻合,可供參考。(編按:若以“衛(wèi)侯康叔”起始推算,平均近21年一代。)

茲將嶺南甯氏宏觀世系,以甯逵為主脈進行梳理,推出總體脈絡(luò)參考線。

一世甯逵 仕職于540-580年,初任南梁羅州剌史,549年定州剌史、九州諸軍事(另一說,502-523定州刺史),557年陳安州剌史。(梁武帝502-549、陳武帝557- 559在位)

       甯逹 仕職于542-?年,梁愛州剌史(前任阮漢殉于交州李賁戰(zhàn)役)

二世猛力 仕職于570-597年,甯逵長子,宋壽縣開國侯、承襲安州剌史。

    甯宣 仕職于585-622年,甯逵次子,589年陳后主授合浦郡太守。

三世長真 仕職于597-626年,猛力長子,光祿大夫、上柱國、寧越郡太守。

    甯贙 仕職于594-608年,猛力次子,大都督、正議大夫,英年早逝。

    甯趙 老族譜記載:甯宣長子甯趙,字汝和,合浦鄉(xiāng)貢生,生子道明。

    甯純 仕職于622-649年,甯宣次子,姜州、合州刺史,有后裔遷靈山。

四世甯璩 仕職于627-660年,長真長子,虛襲欽州刺史、都督,生九子。

    甯據(jù) 長真仲子,朝請郎,與馮氏聯(lián)姻,生子道務(wù)(刺史),父以子貴。

    道明 仕職于620-626年,甯趙長子,附史司馬,越州刺史,死于鬩墻。

  五世原悌 仕職于689-720年,甯璩第九子,唐進士,諫議大夫兼修國史。

  道務(wù) 仕職于695-731年,牧愛州、郁林,刺新州、封州,封上柱國。


今日甯氏概況                

早期進入嶺南的甯氏,雖已安生立命,落地生根,但因人少分散,史無記載。及至南朝委任刺史,擁有身份,才見諸于方志和正史。南朝盛行門閥士族制度,朝廷出于政治統(tǒng)治需要,選擇了世出門閥的甯氏,授爵于儒家貴族的甯逵,改朝換代給家族帶來歷史機遇。

嶺南甯氏興于南朝,盛于隋朝,衰于唐中,進入21世紀(jì)開始走向復(fù)興。族裔出于根親意識,著手收族歸宗,創(chuàng)建甯氏宗親網(wǎng),創(chuàng)辦《中華甯氏》族刊。繼而拓展中心,成立中華甯氏宗親會,共襄首屆尋根祭祖大典,并按期舉行懇親大會。南粵鵬城深圳,則是宗族聯(lián)誼活動中心,中華甯氏宗親會誕生于此。

甯逵五世原悌后裔,從廣西靈山宦游山東、西蜀,120年后南返贛閩。此后出現(xiàn)太四、念三龐大分支,人數(shù)多,分布廣,但因斷檔斷代,疑較多。贛閩與嶺南甯氏,存在淵源糾葛,值得深入研究。

海南三亞崖城開正支系,屬甯俞(武子)裔脈,源出衛(wèi)國九世卿族之六,于明末來自廣東高州??诟坼甘?/span>,則于清末開始陸續(xù)從廣東吳川遷入。                      

  (甯蔚華/文)

附文:對朝勛(元吉)支系的補充

——信宜朝勛系不屬化州龍躍系——


   據(jù)清光緒(1890)族譜記載,信宜懷鄉(xiāng)支祖元吉(字大禎),原籍福建邵武府建寧縣,族屬念三系。元吉祖父朝勛,明嘉靖舉人,山西永和知縣,奉為始祖。
  明天啟初年(1621)閩亂,元吉、元慶、元茂、元盛隨叔父科公入粵,初徙南雄府珠璣巷,旋遷高涼郡,科公卒葬高州大應(yīng)嶺。元吉娶當(dāng)?shù)乩钍希訃?,母子留居高州。四兄弟再遷居信宜懷鄉(xiāng)三德村,而后分家,元吉留居懷鄉(xiāng),元慶居砂塘垌,元茂居貴子,元盛居馬貴(后劃歸高州)。
  元吉妣粱、方二孺人,生子國垣、國翰,卒葬平梅懷鄉(xiāng)街頭山,民國甲子年重修。國垣(字公輔),生于明崇禎癸未年,卒于清乾隆戊午年,卒葬云龍百片坑山。妣謝、吳二孺人,生子敏選(遇)、敏暹(帝相)、敏達,又收養(yǎng)子敏通、敏迪。敏通后裔遷金垌,敏迪去向不明。國翰生二女,無子,卒葬烏石塘山。至五世逐漸興旺,迄今已傳17世,族人總數(shù)超六千。
  曾傳“懷鄉(xiāng)是化州分支”,后經(jīng)多方考證,純屬訛誤之傳。事出民國17年,有人片面聽信化州宗親之言,說懷鄉(xiāng)甯氏來自化州,系龍躍五世京玉、剛玉、蘭玉之后。當(dāng)時宗祠主持人啟堯等信以為真,誤把“三玉”當(dāng)始遷祖,到化州參與修祠,設(shè)立信宜28祿位,后又重修吳川杰公墓,刻上“信宜眾孫立”,如此“誤假成真”。
  其實,懷鄉(xiāng)甯氏1621年遷自福建建寧(閩西),化州甯氏1343年遷自福建龍溪(閩東南),二者相距280年,雖然遠祖同源,但分支各異。宗親可以敦宗睦族,不宜混淆支系脈絡(luò)。

   (摘編于網(wǎng)文 信宜懷鄉(xiāng)甯氏)



補正:《嶺南甯氏宗譜》第
93頁,2012年《宗斌公墓志銘》由廣西甯輝才主撰。




文章分類: 甯氏世系
分享到:
會員登錄
登錄
我的資料
我的收藏
購物車
0
留言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