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姓氏看文化淵源:這些國家也有“中國姓” 二維碼
3749
人之姓氏,日本僅一百多年,西歐也不足千年,而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已逾數(shù)千年。這是世界上最權(quán)威的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人類群體遺傳學(xué)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的研究成果。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聰慧、賢善、向往和平、樂意與人為友的民族。本文試從姓氏探源的角度,了解一下周邊國家與中華民族之間是否有某種淵源,以期對今后鄰邦關(guān)系的改善有某些裨益。 中日之間 一、琉球尚氏明皇所賜 如今日本的沖繩縣,早在十四至十九世紀稱琉球國,屬我國明、清時的附屬國。1350年時的琉球國,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明永樂(公元1403-1425年)皇帝賜琉球王姓尚(中國自古有國王或皇帝對所屬諸侯國王或有功將領(lǐng)、大臣賜姓的習慣),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jù)琉球與明、清王朝的藩屬關(guān)系,琉球每一代國王都會接受來自明或清皇帝的冊封。自他們獲得賜尚氏之后,琉球人才結(jié)束了有名無姓的歷史。順便說一下:當時,彼此往來(朝貢或冊封、貿(mào)易等)都有經(jīng)過釣魚島。如,明朝冊封史陳侃在《使琉球錄》(1534年)中寫到:“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釣魚島在歷史上又稱釣魚嶼、釣魚臺——作者據(jù)史料注)。 明成化五年,(1469年)琉球內(nèi)亂。1471年,明朝冊封原宮廷管財務(wù)官員內(nèi)間金丸(又名金圓)為王,改名為尚圓,是為“第二尚氏王朝”。為維明盛威,大明神宗皇帝勸勉尚氏以善興國,特贊譽琉球“守禮之邦”。并親題匾額“中山世土”。 二、琉球蔡姓聲名顯赫 明初,福建泉州府,今南安縣人蔡崇(宋代鼎甲、端明殿大學(xué)士蔡襄的后裔)等人奉命遷居琉球,后世子孫中有名蔡讓(一說蔡禧)在琉球第一尚氏王朝中任通事(如現(xiàn)在的翻譯官)。他有一女蔡亞佳度,1443年生于琉球國久米村(現(xiàn)沖繩那霸市),逝于1493(一說1591)年,至今深受沖繩和國內(nèi)福建蔡姓贊許。她年輕守寡,謹遵漢人傳統(tǒng)女性之德,拒絕再嫁,被視為“貞烈之德”。她為蔡氏建宗祠、供族神主,贏得了族人敬重,其名在琉球蔡氏族譜及中國史書《琉球國志略》等均有記載,以示稱頌。同時,蔡讓幾個兒子瑆、璋、璇、珣等在當?shù)匾灿幸欢ㄓ绊憽?/p> 明萬歷年間,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時,蔡裔金城任該國耳目大夫,有一女紅亨(生卒年不詳),精通刺繡。她精心巧織的龍袍進貢明朝,皇帝非常賞識她的才藝,在其死后追封為“精妙明懿夫人”。她的事跡在琉球和中國典籍《蔡氏家譜》、《儀間家》、《蔡氏家譜(上原家)》、《蔡氏家譜(具志頭家)》、和《長樂縣志》、《閩都別記》等有記載。琉球和福建長樂視其為神明,建廟供奉,尊稱蔡姑婆、蔡夫人。 1704年(清康熙年間),琉球國王派蔡鐸(又名志多伯親方天將,1645.1-1762.1,蔡氏第十世孫,琉球國協(xié)理府總理司、紫金大夫、法司)向清朝敬獻《中山世譜》和琉球國地圖,表示“臣服”。 蔡溫(1682-1762年),字文若,號魯齊,和名具志頭親方文若,童名具蒲戶,蔡鐸次子。琉球國第二任尚氏王朝時著名政治家、儒學(xué)家。先后任都通事、長史(管理與中國的文書往來)、世子師(1711年,康熙五十年),即王世子尚敬的老師。次年,尚敬即位(父尚益王逝),授蔡溫“國師”職——琉球國首任國師。他在任內(nèi)編篡了《要務(wù)匯編》,此后歷任琉球國王皆以此作為修德的指導(dǎo)書。39歲時已升任三司官座敷。1752年,尚敬王逝世后,蔡溫從三司官(如清朝的丞相)任上辭職。10月,獲得紫地五色花織冠的地位——這是士族中的最高榮譽。1762年(乾隆二十六年)12月,蔡溫病逝,享年80歲。琉球尚穆王得知蔡溫逝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與太王太妃、王太妃、王妃等人親臨其家吊唁,賞賜大量銀兩、祭品等,葬于平良墓。 三、閩人三十六姓推動琉球發(fā)展 《明史?琉球傳》記載,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上貢。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察度在朝貢時請求賜一些人去,以便更好地學(xué)習中國文化和互貿(mào)經(jīng)商等。朱元璋接受邀請,賜琉球國“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隨后派楊載攜其赴琉球,被安置在那霸市中心落戶,取名久米村?!熬妹住庇杏谰孟碛觅旱撘猓驗檫@批人都是能才,他們中大多是善航運或經(jīng)貿(mào)、學(xué)者等有一技之長者,無論大明朝廷或琉球國對他們都很優(yōu)待。 “閩人三十六姓”又稱福建三十六姓、琉球三十六姓或久米三十六姓,是對明朝遷居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的總稱。因戰(zhàn)亂等原因,對三十六是指三十六戶或三十六人或“三十六”只是個虛數(shù),表示多人多姓意,現(xiàn)存爭議。據(jù)有關(guān)方面統(tǒng)計,目前琉球(沖繩,主要是那霸市)久米士族的后裔有二十五姓,其中洪武、永樂年間到達該地的后裔剩六姓,另外十九姓是后來陸續(xù)從中國遷入的。但當年的“閩人三十六姓”帶去了許多中國先進科技是肯定的。他們的后裔世代負責航海、造船或外交文書的編寫、翻譯和對華貿(mào)易等事務(wù)。從遷入到琉球被迫遭日本兼并的五百年間,他們多出任王府的外交官,進貢使團的正議大夫、中議大夫等職的。 1726年,當?shù)卣髁畲_定該部分人后裔死后實行與當?shù)仫L葬和佛家葬禮不同的漢族土葬和儒家葬禮,至今他們住所的屋頂、院墻上都立著石材或陶質(zhì)的獅子,沿襲閩人認為的能驅(qū)邪民俗;還盛行漢人“獅子舞”,視此舉可除惡魔鬼怪,招五谷豐登,讓族人繁榮;許多路口、建筑門口設(shè)置“石敢當”等等。特別是小吃蕎麥面和苦瓜炒豆腐很有名,這些都源于福建菜系。年輕人還愛唱周華健的《花心》。蔡溫、程則順都是其后裔。 四、日姓源地名學(xué)華人之長 眾所周知,日本人姓名中多含松下、小泉、井岡、山口、板垣、藤野、田中、木村、麻生、村上、井上等地名或處所名,此法源于中華民族以自然物或封地或居住地為姓氏的慣例(詳見本人《中華民族姓氏的來源、分類與優(yōu)化》一文)。古籍《世本》、《姓氏考略》或《姓纂等有明確結(jié)論。如中國五千年前的伏羲以“風”為姓;其助手、后柏皇氏(是東方部族首領(lǐng)),名芝,以柏為圖騰,故稱柏芝,居柏皇山,子孫都以柏為氏;神農(nóng)生于姜水,故姜姓(或說以母名為姓,因母是姜水流域人。先有河水,后才有名——以人名命水名也。)黃帝生于姬水,姓姬,居水邊軒轅丘,子孫以軒轅為氏。另如池、元、高、江、冀、裴、上官、歐陽、閭丘、澹臺、東門、西門、南宮、北邊、北鄉(xiāng)、三川等等,以上單姓或復(fù)姓都是以地名或居所等命名的。這些姓都有數(shù)千年歷史了。 據(jù)傳說,早在秦時,有人(徐福帶數(shù)百男女)就曾赴日。有史載,隋大業(yè)三(公元607)年,中國與琉球已有來往。日文源于漢字或直接用偏旁或略變形。他們在學(xué)習漢字的同時也接受了漢姓命名之法,亦在情理之中。日本現(xiàn)有的日藉華裔們,或正在默默無聞地為中日友好、“血濃于水”的親請而作些力所能及的益事吶! 朝韓與華血脈情誼 一、鮮于族前輩建立朝鮮國 周武王(公元前1046-1042年在任)滅商后,從商獄中商紂的叔父箕子,(因原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史稱箕子。)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包括如何得到商民自覺接受周治。(箕子是位難得的賢德能人。早在紂王初即位,見他用象牙筷子時,就預(yù)料到紂是貪圖奢華生活的主,必難傾心理國。果然被箕子言中,紂日后越發(fā)荒淫無度、殘暴成性,箕子為國家社稷,屢屢誠諫,紂不僅不聽,還嫌他煩心,就給關(guān)牢獄了。)箕子為天下人著想,遂建言:施仁政,誠安撫。武王用之,周適興。武王多次欲封箕子做官,以輔朝政,但箕子不愿為周臣,就出走遼東,族人及原屬民多隨之,隨后興建朝鮮國。他的子孫中有一名仲者,封在于地,為紀祖德,就從國名中取一“鮮”字,加邑地“于”,起“鮮于”作復(fù)姓,是為鮮于氏。 二、朝鮮族連結(jié)朝中友誼血脈同源 朝鮮族又稱高麗族或韓民族,朝鮮半島(韓、朝兩國)主體民族,中國東三省有180多萬。朝鮮族姓氏早已與漢族融合或同化。改革開放后,戶籍在東北的朝鮮族人,已有幾十萬到東南沿海發(fā)展。如今,朝鮮族中車姓有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車光鐵。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族的千姓與河南焦作千姓同宗同源?,F(xiàn)焦作千姓約4000人,占全國千姓人口20000多的20%,而朝鮮半島有40000多人。這些千姓都來源于洛陽市孟津縣(市)上古郵村,其證據(jù)是:據(jù)《大明遺民淵源補遺》載:......明總督千萬里奉命駐軍朝鮮半島,幫助抗擊倭寇有功,贏得朝鮮國李氏王朝挽留,并授二品要員,其子孫繁衍于慶尚北道永川市屬面、釜山鎮(zhèn)支城等地,后成名門望族。至今,在支城保留有千萬里后裔設(shè)立的將軍紀念碑。韓國千姓宗親會曾組團到河南登封市穎陽鎮(zhèn)祭祖,并到武陟縣喬廟鄉(xiāng)千村舉辦宗親聯(lián)誼活動——千萬里之父千一河是孟津上古郵村千堯宗的兒子,而千堯宗的同胞兄長千舜祖有兩個兒子:千伯祥和千伯讓。早年,千堯宗遷居登封穎陽,而舜祖留守祖地,后裔延至武陟,故朝鮮半島千姓至今仍稱“穎陽堂”。 三、其他姓氏及起名法與漢族相同或相近 朝鮮金姓有源于河南駐馬店市汝南的,崔、李、張、趙、林、樸、尹、高,韓國的李、樸、金、潘、韓、崔等姓都源于漢族的單姓。如金日成、崔庸?。ㄇ皣腋敝飨⒗钣兰?、張成澤、趙延俊、林雄日、樸金喆、尹公欽、高奉基、李承晚、樸蕙瑾、金大中、潘基文、韓素妍、崔明吉(韓著名藝人,曾主演《明成皇后》)等姓名都與中華民族姓氏及姓名特色相同或相近。 越南、緬甸姓與漢姓關(guān)系密切 越南人多單姓或少量復(fù)姓,總計200多,來自中國的《百家姓》。按人口數(shù)量排序靠前的主演有阮(Ngvyēn)、陳(Tràn)、黎(Lê)、范(Pham)、黃(Hoàng)等,胡姓較少。復(fù)姓有阮福、阮友等與中國組合思路亦相近(祈福、求和等)。代表人物姓名如胡志明、武元甲、阮文雄、黎筍、黃文歡、潘金福(或潘氏金福,女)等等。漢族起名講究輩份和男、女有別,越南也有輩或墊字(區(qū)別性)、祧(別宗族)等。 緬甸是古老國家。元代至清,曾向中國朝貢,1885年清外交官曾紀澤受命為緬甸向英國爭要過權(quán)益。1942年遭日軍侵占,1945年全國總起義,國得光復(fù)。后被英國控制。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lián)邦,宣布獨立。 姓蘇、吳者較多。姓名與中國極相同:以三字為主,也有二或四字的。如,蘇瑞泰(緬甸獨立后首任總統(tǒng))、吳奈恩(兩度任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吳登盛(現(xiàn)總統(tǒng))、蘇貌和欽紐、昂山素季等。 俄、蒙鮮卑族或蒙古族與中國錫伯族同源 據(jù)考證:俄國的西伯利亞和著名港口海參崴古為鮮卑族的居住地,與現(xiàn)在新疆自治區(qū)境內(nèi)的錫伯族屬同一族系。那里現(xiàn)仍有他們的后裔,只是姓氏早已異化。 蒙古國以蒙古族為主體,該族第二大住地在中國。其姓氏特點大多屬(保留的)少數(shù)民族習慣,待另行探究。 中國古代有句名言:遠親不如近鄰。中華民族還有一些良好品格:如以德報怨冤(日軍在中國害死數(shù)千萬人,可他們投降后留下很多孤兒,中國老百姓卻予以收養(yǎng)。現(xiàn)都70多歲的那批”孤兒”,不久前組團來中國祭祀其養(yǎng)父母。)和“君子可欺不可辱”或“威武不能屈”,等等。誠愿:與中華民族姓氏同源、有血緣親情或友好文化交往的國家、地區(qū)或民族,和中國一道,共同珍惜歷史情誼,攜手共創(chuàng)和平與穩(wěn)定的美好局面,做出既利當今、更益后世子孫的應(yīng)有貢獻,讓歷史留下永久的寶貴記憶。 |